如果将互联网行业的外行人与内行从业者相比较的话,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外行人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大多来自于从书本或网络中所获取的相关信息,以及平日的观察,而互联网从业者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以外,还拥有从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理论与实践不论在何时都是有差异的,最近,在商品运营管理的工作中感触颇深。有些时候我们所谓的内行从业者也时常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认知绊倒,经常会在商品运营中出现一些常识错误,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许多行内朋友都曾有过这样类似的探讨“流量真是越来越值钱”,“想办法怎样多吸引点流量才是硬道理”,可事实真如此吗?
对于许多小公司而言,流量真是十分宝贵,但对于任何平台而言,谁也不会白送你流量,有时通过和大厂商大平台之间的合作,可以获取比较可观的流量,不过此时还需要看一下流量带来的转换率是否能达到你的预期设想呢?可观的流量并不一定就等于你的预期,很多时候,我们用与结果不匹配的代价去交换流量,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追热点是商品运营中很常用的一个手段,很多时候会是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手机里安装了十个不同的APP,可这十个APP打开以后的头条以及推送的内容都是相同的,这时候的你不会把十条推送都打开,通常打开一两条简单了解后,大脑就会自动屏蔽掉相关内容,因此追热点并不一定百分百有效。
如果涉及的是内容产品,追热点即便不会为其提供过多的影响力和新用户,但还好能多少提高一点阅读量,但如果是电商行业想要转换成交量,则不太容易,毕竟消费者下单的过程是在使用真金白银,如果仅靠热点就能带动消费量增长,未免有些白日做梦了。
打折促销是商品运营中最基础的一种营销手段,不过这一手段在商品运营中并不是随时随的都好用的。打个比方,当你们老板刚设立一个提高收入的KPI,可在商品运营的过程中,你们采用的是打折促销的手段,这时候虽然成交量会有所增长,但客单件过低会拉低整体收入的,KPI完成不到位时,老板不会看你的订单量,只会看收入是否增长。
但如果是为了新产品上新,为了拉新促活,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此时则可以适当使用上打折促销手段,毕竟用户敏感的还是价格,质量过关的前提下,货比三家的就是价格了。
因此打折促销是否有效,还要看你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与追热点有些相同的另一个营销方法就是利用明星效应,这在我们平日里遇到的明星代言中可见一斑,很多商家也会把商品的成功归功于代言明星。
可明星代言的成本毕竟过高,唯明星论并不是唯一营销方式,例如格力空调将成龙的代言由董明珠替换后,行业大咖的自我营销效果反而更出众。
商品的代言也好,营销手段也好,这些都只能算是商品的皮毛,质量才是商品的核心竞争力。
当两家公司互相推广产品时,轮播图是最先想到的方法。
当我最开始了解轮播图时,它的点击量还是让我有些意外,可即便如此,轮播图的存在还是有很大意义的,毕竟,可以靠其吸引到一些平台或大咖入驻,此时的好位置还是有效果的,只是它不再是过去内容和产品功能的强入口,更多时候,变成了广告位的存在。